在解放战争历程中的1947年,解放军面临了巨大的挑战。为了有效应对潜在的敌军突袭风险,他们高度重视岗哨侦察工作,特别是游动哨的作用尤为突出。通过游动哨的积极运作,多次揭露并挫败了敌特的潜伏阴谋,成功捉拿了大量敌特分子。
【活捉国民党军官】
在十月十六日的黎明时刻,辽宁省太子河流域静谧无声。解放军的巡逻哨兵却丝毫不松懈警惕,按照侦察路线严密执行任务。太子河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,它成为了国共两军对峙的前沿阵地。国民党军队控制了太子河的北岸,而解放军则在太子河南岸驻守,双方隔河对峙。
由于担心敌军趁夜渡河发起突然袭击,所以解放军在太子河沿岸布置了多个游动哨,每个游动哨则由一个小队组成。他们不是第一天在太子河巡逻,也已经习惯了这种凌晨的安静环境,但他们却一刻也没有放松过,这天凌晨果然就发现了情况。
在解放军游动哨的例行巡逻中,一名士兵偶然发现河边有人影闪现,迅速消失在岸边的树林之中。彼时,载有此人的小船刚刚靠岸,尚未停稳,此人便迅速登岸,船只随即匆匆掉头返回对岸,整个行动极为隐秘,毫无声响。
警戒哨位立即进入高度戒备状态。这组解放军战士共同执勤已久,彼此间配合默契,无需言语交流。仅通过眼神交汇,他们便心领神会作战意图。随即,他们迅速朝那个人影消失的方向追去。借着月色,他们很快发现前方树林中有一人,身着国民党军官制服,在树林中慌乱穿行。
解放军战士接近后,厉声喝止了前方的人影,随即围拢过来。巡逻哨兵立刻质问对方的身份及目的。巡逻哨兵曾多次捉拿国民党军官,对于他们的软弱表现早已习以为常,但此次却遭遇了意外情况。
【摊牌】
当解放军战士将对方团团围住之际,对方并未表现出屈服或求饶的迹象。相反,他神态自若,说出了一句话:“我们是同伙,不要开火。”战士们对此感到意外,甚至有些愤怒。他们大声斥责道:“你说我们是同伙?究竟谁与你是同伙?”然而,对方似乎并不在意战士们的怒喝,甚至语气中流露出些许不耐烦。他简短地表示:“此事难以三言两语说明,请尽快带我到你们连部。”
尽管解放军战士心怀不满,但他们观察对方的表现似乎并非刻意伪装,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先将其送往连部进一步处理。原以为将这位国民党军官交予连长相询,定能探明真相,不料在连部时,该军官仍持相同态度,称无法与解放军沟通,并坚称需立即送往营部处理。
经过严密的押送程序,这位被俘的国民党军官被安全转运至辽南军区司令部,司令员吴瑞林亲自进行了接待。在会面时,军官直接向吴瑞林透露了他的身份:“我是赵炜,代号902,李克农了解我的真实身份。”此次,他并未提出转送至更高层级的部门。
吴瑞林因其见识广博而了解代号902的意义及李克农的职责。他行事稳重,当即派人监视赵炜,同时与李克农取得联系。李克农迅速回应,确认赵炜的代号902,系我军潜伏的情报员。
赵炜的身份得到证实以后,吴瑞林立刻与赵炜热情握手,安顿好赵炜以后,又将他送往辽东军区,在那里得到了司令员肖劲光的接待。至此,一个潜伏时间不是很久,但被中央领导赞誉“居功至伟”的情报工作者,结束了艰巨而又光荣的潜伏任务!
【作战参谋】
赵炜的身份非同寻常,他早年在黄埔军校深造并获得了宝贵的知识和技能。他还曾经收到蒋介石赠予的“中正剑”,见证了两人之间的深厚渊源。在毕业后,赵炜加入了第31集团军13军,并被安排在一个机枪连里,负责训练新兵。然而,这只是他职业生涯的起点,他的才华很快得到了李宗仁的认可与赏识,最终被提拔为中尉排长。这段经历也预示着他将在军事领域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。
在抗日战争时期,赵炜作为一名爱国军人,渴望亲自奔赴抗日前线与日军进行战斗。然而,受到蒋介石消极抗战政策的影响,他始终未能获得这样的机会。因此,他对军队生活感到失望和乏味。
在闲暇之余,赵炜频繁与在军中的黄埔同学进行交流。其中,担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部参谋的朱建国尤为活跃。朱建国的职责是搜捕共产党员,他手中掌握着众多进步书籍和宣传册。一次,赵炜拜访朱建国时,偶然翻阅了这些资料,这一次简单的翻阅,竟然使他的思想发生了深刻的变化。
赵炜在接触进步思想后,意外发现自己的老同学朱建国早已成为共产党员。经由朱建国的引荐,赵炜得以见到王石坚。见面后,赵炜当即表明希望脱离国民党加入共产党的意愿,然而,王石坚却劝他暂时留在国民党内部,负责搜集情报。
王石坚与赵炜建立了单一的情报工作联系。王石坚向赵炜传达了两个要点:一是必须永远忠诚于同志,不可背叛;二是要信赖同志,不可轻易离岗。正是在这个阶段,李克农为赵炜指定了一个代号,即“902”。
在抗日战争爆发后,由于蒋介石引发内战,赵炜在解放战争期间被调配至东北地区,担任作战科的重要职务参谋。这一经历充分证明了李克农当时的安排具有非凡的远见。
赵炜自黄埔军校毕业后,一直在国民党军队中担任重要职务,其职业经历清晰明朗。此外,赵炜的许多黄埔军校同学也在军队中担任关键职位,形成了一个紧密的圈子。在国民党内部各派系之间,黄埔军校毕业的军官们自然形成团队,共同支持和帮助彼此。每当赵炜面临困难时,他们总是积极协助解决。
赵炜在沈阳工作期间,因其对国民党军队兵力部署及作战计划的深入了解,其立场问题从未受到质疑。基于此背景,国民党军在策划第四次进攻辽南行动后,将相关作战计划的全部资料交由沈阳的联络人袁泽负责。随后,这些重要信息通过秘密电台迅速传递至中央。
当杜聿明依照作战计划实施时,解放军已全面做好了应对准备。鉴于杜聿明与解放军的交战经验及其对此前失败的了解,他深知解放军擅长分割包围战术,因此他选择采用齐头并进的策略,意在避免被解放军分割包围。
在实战中,敌方第13军的部署位置稍显靠前,然而其距离并未暴露至足以受到解放军的攻击范围。赵炜将军凭借敏锐的洞察力捕捉到了这一战机,他制定了一个策略:编写一份假命令,命令敌方第13军立即对兰山阵地发起进攻。赵炜意识到,若直接将假命令发送至13军军部,可能会引起怀疑,即使成功实施,事后也可能面临责任追究。
赵炜深思熟虑后决定冒险一试,他拟定作战命令,并按常规程序提交审批。出人意料的是,这一看似荒谬的命令竟然通过了各级领导的审批,并正式下达给了第13军。由于这个虚假的命令,第13军毫无防备地闯入了解放军的埋伏圈,最终遭到全面歼灭。
杜聿明闻讯后大为震怒,立即命令彻查此事。经过深入调查,最终发现这条命令是由赵炜起草。杜聿明决定对赵炜采取行动。然而,赵炜对此却显得毫不知情,他声称自己只是负责撰写文件,并不知道这道军令的发布。他进一步指出,该命令经过了多层次的审批,责任不能仅归咎于他一人。杜聿明对此仍持严肃态度,正在考虑进一步的行动。
杜聿明因一句话而无话可说,各级军官因担忧承担责任而纷纷为赵炜辩护。黄埔军校的军官们更是团结一致,站在赵炜一边。因赵炜并未违反军法,杜聿明也难以找到处置他的方法。面对这种情况,他束手无策。
随后,赵炜陆续向中央传递了敌军最新的作战计划,为解放军接连取得胜利提供了关键信息,导致敌军数万人被歼灭。国民党军队接连失利,东北战局变得极为不利。蒋介石因此对杜聿明感到失望,并决定让陈诚取代杜聿明的职务。
【回归】
在陈诚赴东北之前,郑洞国暂掌东北事务,他委托赵炜协助制定了一项关键的“东北防御计划”。陈诚抵达东北后,对此计划深表赞同,遂派赵炜前往北平,直接向蒋介石汇报该计划的详细情况。
临行之际,赵炜计划传递情报,却发现接头人仅轻微开启了窗帘,这一微妙变化让他意识到情况不妙,立即心生警惕并迅速离去。之后,赵炜不断收到紧急消息,告知他的接头人接连被国民党逮捕。抵达北平后,他遵守约定并未立即与蒋介石会面,而是首先前往与王石坚联系。
得知王石坚被捕的消息后,赵炜立刻前往寻找之前与王石坚约定的同志,却发现这位同志同样被逮捕了。接连的噩耗让赵炜陷入了迷茫之中,失去了方向。此时摆在赵炜面前的是两条路:一条是选择更加安全的路,即立刻脱离国民党前往延安;另一条则是风险较高的路,继续留在沈阳进行潜伏。他必须做出决定。
经过深思熟虑,赵炜决定返回沈阳。然而,他内心感到不安,直觉告诉他可能已经被发现了。因此,他拨打了作战科的电话,卢科长接听了电话。得知对方是赵炜后,卢科长非常急切地询问他的位置,为何回来却不回单位报到。
赵炜曾向卢科长透露自己在女友家的位置。挂断电话后,他立刻离开了女友家,并前往一个安全的地方,之后找到一个电话亭拨打了女友家的电话。电话接通时,令他意外的是,接电话的竟然是卢科长,而非他的女友。这一通话立刻让赵炜意识到他已经暴露了自己的位置,不再抱有任何侥幸的想法。
赵炜继而沿太子河方向逃亡,他明白一旦抵达解放军驻地,自身安全便得以保障。历经重重艰难与险阻,凭借深刻的记忆和灵活应变的能力,赵炜成功摆脱了敌军的层层拦截,最终重归人民的怀抱。
